【記者邱淑珍/宜蘭報導】
為推廣全民科學普及化,培育國家未來科技人才,科技部自2016年起舉辦「臺灣科普虛擬列車」系列活動。今年因應疫情而轉型數位,在全臺18個縣市規劃科普實驗,並於8日於國立宜蘭大學辦理「週六實驗室~動手做起來」活動,邀請縣內小學生至實驗室現場共同玩科學。
課程中學童踴躍發言搶答。(照片/黎明國小游老師提供)
此次登場的科學遊戲實驗主題為自製彩虹,分為水盆版、三稜鏡版、噴霧器版及CD光碟閃耀彩虹版四個部分,教學內容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輔以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用具來讓學童輕鬆操作、體驗學習光線及彩虹等自然現象的奧秘及樂趣。
嘗試不同入射角度來產生彩虹。(照片/黎明國小游老師提供)
宜蘭縣黎明國小學生在老師、家長的指導陪伴下熱情報名參與此次「週六實驗室」自製彩虹實驗,其中12位同學來到宜蘭大學實驗室現場,在宜蘭高中及蘭陽女中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學習操作,另外還有20位同學則利用行動載具在家上網同步進行課堂的操作實驗,無論從現場及網路的互動中皆展現了學生們極高的學習興致與樂趣。
學童利用光碟讓白光色散成彩虹。(照片/黎明國小游老師提供)
負責指導及帶隊的黎明國小游老師表示,十分感恩及珍惜如此難得的學習體驗機會,尤其感謝宜蘭大學的承辦團隊及在課堂上賣力教學的宜中、蘭女高中生直播主們,對我們這群小學生而言,能藉由不同場域、現場及線上不同形式的學習來感受生活科學的無所不在及動手實做的樂趣,相信對於未來學習路上進一步主動探索的興趣與好奇,都有極大的幫助!
學生們享受此次充實而美好的科學學習經驗。(照片/黎明國小游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