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傳統女紅工藝 春仔花展現新樣貌

藝文美食 今日要聞
Spread the love

【記者林品妤/宜蘭報導】

纏花在臺灣主要分為閩南纏花(春仔花)及客家纏花兩類,由於地域性的不同,各地又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陳惠美傳承文化的使命,成立「春仔花工藝之家」,努力向下扎根,讓纏花這項手工藝不被塑膠飾品取代,流轉在不同世代,綻放出一朵又一朵美麗的花顏。

 

早期台灣的喜宴當中,時常可以看到新娘及親友在頭上配戴著一朵鮮艷的小紅花頭飾,名為「春仔花」,不同的身份佩戴的樣式也不同。閩南語中的「春」與「剩」同音。在早年物資匱乏的年代,年年有餘便是人生福氣,而結婚喜慶,頭戴春仔花,富有子孫滿堂的期許。傳統的春仔花款式中共有十二種,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意涵。

 

工作室隨處可見愛玉阿嬤的照片及身影,可見陳惠美的思念及感激之情。(圖/林品妤攝)

 

2020年文化部將纏花也就是春仔花,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陳惠美除了是少數仍堅持遵循古法製作春仔花的藝師,他也是第一位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保存人,隨著時代變遷,塑膠飾品取代傳統手工藝,但陳惠美將春仔花融入現代美學,在五結鄉春仔花的起源地成立「春仔花工藝之家」,致以傳承文化的使命。

 

陳惠美年輕時其實是位皮革工藝師,無意間看到春仔花便在腦海中留下深刻記憶,於是找人打聽是否有做春仔花的老師,高齡90歲的愛玉阿嬤爽快答應了陳惠美的請求,把當作飯碗地手藝無私地將春仔花的技術傳授給她,因此陳惠美便開啟了纏花技藝傳承之路。

 

陳惠美也常告訴學生:「你們不用怕比老師更好,我希望你們學成後能夠比我或謝陳愛玉阿嬤更好,讓纏花給更多人認識,一代接著一代繼續傳承下去。」陳惠美將謝陳愛玉這份心意銘記在心,在謝陳愛玉的喪禮上,她在心中承諾會將這項技藝繼續傳承下去,不辜負恩師的諄諄教導。

 

纏花結合了剪紙、纏繞與刺繡的技術,除了傳統結婚嫁娶也可以做成藝術品。(圖/林品妤攝。)

 

春仔花的基本雛型是從小小的紙片開始,利用絲線不斷纏繞,絲線的鬆緊攸關纏花的光澤感。陳惠美表示:「鬆鬆緊緊的口訣其實也是人生哲學,春仔花人人都會做,但需要投入精神和抱有誠摯的心,不疾不徐慢慢來才能做出被賦予生命的作品。」

 

「冇法」變「嘸法」陳惠美一直堅持的信念,基本功就如同蹲馬步,基礎打穩後才能談創新,唇形繞好才可以製作不同的作品。早期是嫁娶在配戴,隨著時代轉變,如今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耳環、胸花,也可以讓原本精美的藝術品產生畫龍點睛的作用,別有一番味道。學生李宜真說:「除了自身有興趣外,也想把春仔花介紹給更多人認識。」

 

陳惠美與傳習計畫的藝生討論纏花新媒材的製作。(圖/林品妤攝。)

 

一個人的力量並不足以推動這艘美麗的大船,身為纏花工藝保存人的陳惠美就像掌舵人,培育著下一代的纏花傳人,纏花不只富有文化意涵,他更是前人珍貴的生活智慧。陳惠美說:「當看到春仔花成為總統致贈給中南美洲國家元首的禮品時,那份感動格外深刻,讓我覺得傳承春仔花的這條路上有所成就。」

 

不同顏色的線材纏繞在大小不同的唇形紙板,在陳惠美的巧手中纏花成為各種千姿百態的花形。只有努力向下扎根,纏花這項工藝才能在流轉在不同世代,綻放出一朵又一朵美麗的花顏,繼續生生不息。

Leave a reply

  • Default Comments (0)
  • Facebook Comments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